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末又明末 > 第二十二章 苦心寻良策

第二十二章  苦心寻良策

    吴襄的话让崇祯怒火中烧,这个吴三桂胆敢虚报军额,冒领军饷,要在平时按他的脾气肯定下旨将吴三桂砍头了,但如今只剩宁远这根救命稻草,怎能再加罪主将,动摇军心哪。想到此,崇祯压了压心中的怒气,问道:“这三、四万人都是骁勇善战之士吗?”

    听到崇祯没有问罪的意思,吴襄抬起头,颇为得意地说:“回万岁,这三万多人可不是普通的士兵,臣子自受国恩以来,吃的用都都相当简单,这些人却全都喝美酒吃肥羊;臣子所穿的衣服都是普通布料,这些人却都穿凌罗绸缎,所以,一到战时,能得军士们拼死效力。”

    “那么要调动的话,饷银多少?”

    “需要一百万两!”

    崇祯不由大惊失色:“这三万人装备齐整,宁远捐税也不用上交,缘何要这么多银子!”

    吴襄镇定的回道:“启禀陛下,虽装备粮草不劳朝廷费心,但这些兵士在关外皆有地产,是否补偿?目前屡有欠薪,是否发放?家属十数万,是否需要迁入内地?放弃宁远,关外百姓数百万是否移居关内?这桩桩件件都需安置,一百万两已是少说的了。”

    听完吴襄的话,崇祯怔怔的愣了好半天,如今各地硝烟不断,各省上交的银两已十分有限,甚至还有几个省份连年赊欠,国库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银两,这最后的希望也要破灭了吗。

    “万岁爷,万岁爷”王承恩在崇祯耳边轻唤了两声,崇祯这才缓过神来,说道:“你且先退下吧,此事朕还要与群臣商议,等有结果再召见你。此事关系重大,不可让他人知晓!”

    “草民遵旨。”吴襄起身退出大殿。

    “哎,如今国库空虚,上哪弄那么多银子啊!”崇祯轻叹道。

    “万岁爷,其实这事本也用不了多少银两。”王承恩一旁说道。

    “怎么,这吴襄胆敢诓骗朕!”

    “万岁爷莫急,其实这吴襄倒也没说假话,按他的方式是需要一百两。”王承恩微笑道,“不过也可以有另外的办法,这在朝为官也好,当兵打仗也好,无非名利二字,既然给不了银子,万岁爷可以给名啊。”

    “怎么给啊?”崇祯问道。

    “万岁爷可在调兵之前,给吴三桂加官授爵,属下兵丁亦酌情升级,银饷和家产补偿么可告诉他们破敌之后再与发放安置。至于宁远百姓么,可在山海关周围的空余荒地安置,这些人能吃口饭,有个活路就行,必不会生事。”

    “嗯。”崇祯低头思索起来,忽然想到了什么,转过头对王承恩说道:“传户部侍郎蒋德璟、党崇雅觐见!”

    不多时,二人来到崇祯面前,照例叩头问安,崇祯厉声说道:“你二人可知罪吗!”

    二人不知何事,急忙说道:“微臣愚钝,还请陛下明示。”

    “哼!”崇祯哼了一声,“宁远有多少军士领取银饷啊。”

    “回陛下,在册八万有余。”党崇雅回道。

    “哼,明明只有不到四万兵丁,却领了八万银饷,一领就是好几年!你们是怎么查的!”崇祯怒道

    “微臣实在不知啊,我等失察,还请陛下息怒。”二人急忙伏地认罪。

    “你们户部没有核实清点人数吗?”崇祯问道

    “启禀陛下,户部每年发放银两时都派人清点,只是每次名头数目都对啊,如今战乱频发,各地总兵统领一方,手握兵权,势力极大,若其与地方勾结,虚编数量冒领军饷,实在难以查实啊。”党崇雅叫苦道。

    “这么说,你也有所察觉了?”崇祯盯着两人问道。

    “陛下,臣这几年,曾连年上奏陈述此事,诸边镇皆虚兵冒饷之弊,何止宁远一地,各地边镇军马,新旧练饷兵马,及屯盐、民运、漕粮、马价,各项数额皆有不实之处。”蒋德璟回道。

    “哦。”崇祯看了一眼王承恩,王承恩急忙上前,附耳说道:“万岁爷,蒋大人确实奏过此事,万岁您怕涉及太广,惊扰各边镇军心,因此未予追究。”

    崇祯这才想了起来,便将语气缓了一下:“这样,你再将各地款项细细查访,报与朕知。还有一件事,如今国库存银还有多少银两?”

    二人相互看了一眼,叹道:“陛下,如今国库备银四十万两。”

    “什么!”崇祯知道国库空虚,却没想到只有四十万两,不由说道,“怎么会这么少啊。”

    “回陛下”党崇雅说道,“今年来,战乱不断国库本就入不敷出,自去年起许多省份就以战乱为名不交赋税,而今年各地战事吃紧更是没有一地上交税款。”

    “怎么,这江南之地,毫无刀兵之祸,也没上交吗?”崇祯不解的问道。

    “江南上报说,供养四镇财力不支,因此也没上交。”

    崇祯闻听一时气得说不出话,摆了摆手,二人见状不好多言,叩头告退。

    第二日早朝,王承恩宣读了太原失守的消息,群臣惊愕,这李自成起兵入晋以来,速度快的惊人,到现在没有一座城池可以抵挡十天的,众人依稀感到一丝亡国的气息。

    崇祯看了看众人,开口说道:“今太原已失,两路贼兵顷刻之间,即可在保定会师侵扰京师,时局危急,众卿可有良策!”

    “启奏陛下,如今陛下可效仿先贤,御驾亲征,鼓舞天下士气,令四方忠臣义士群起响应,以破贼兵。”张缙彦奏道。

    “此计不可,如今各地贼兵势大,陛下贸然出征,一旦有失社稷危矣!”范景文阻拦道,“陛下,如今京畿之地甚危,还是再考虑一下南迁之事吧。”

    “南迁之事,抛弃祖宗社稷,陛下早已否决,安敢再提!”光时亨一听又提到南迁立马站了出来,“陛下,臣以为,可调拨京城兵马死守保定,再下诏四镇,两面夹击可破贼兵。”

    “此计不可,如今京城将士仅三万余人,哪还有兵马援助保定。”张缙彦反击道。

    众臣比起前几次活跃了不少,只是一个提出建议,马上就有人否定,一时间朝堂之上,热闹非凡。崇祯见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便高声说道:“好了,朝堂之上,岂可喧哗!”众人急忙低声不语,崇祯接着说道:“这样吧,你们都将各自的计策呈上来,各内阁大学士午后在德政殿议事。”

    午后,各内阁大学士来到德政殿,崇祯将群臣呈上的奏折给众人一一传阅。众人看过后,皆言,这些计策都有不妥之处。

    崇祯微笑道:“朕知道,我这还有一份奏折,你们看看。”

    说罢,王承恩将奏折递与众人,众人看后不禁一愣。这奏折就是李邦华提出的,放弃辽东防线,撤回宁远人马,尽全力固守京师的方案。看完这个方案后,大学士们都不做声,心中暗指盘算起来。谁都知道,把吴三桂及其关外辽兵调入京师,就等于是把宁远拱手相让给满清,而等京师的危险解决了,皇帝会不会秋后算账,赞成调吴三桂的人到时候会不会落下“弃地”的罪责那,这可就说不好了,况且崇祯在臣子心中还是有前科的。

    崇祯十四年十一月时,时任兵部尚书的陈新甲及建极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谢升向崇祯帝近言,与清廷议和,好抽调兵马一心一意清剿李自成和张献忠。崇祯帝沉默良久,对陈新甲说:“可款则款,卿许便宜行事。”并加封马绍愉职方郎中,赐二品服,命他前往清营议和。当时的清帝皇太极盛情款待了前来议和的马绍愉,并回书崇祯帝答应议和。议和之事一直进行的非常秘密,但外廷官员还是听到了一些风声,尤其是一些言官纷纷上奏,闹得京城内外顿时一片哗然,皆言陈新甲、谢升等人效仿秦桧卖地求荣。陈新甲本以为崇祯帝在这关键时刻能为自己主持公道,公开告谕群臣,平息风波。但他想错了,崇祯帝把一切责任都推在了陈新甲等人身上。

    崇祯十五年八月,谢升革职、陈新甲被斩,议和事也随之告吹。京城百姓不明就里,可满朝官员却明白陈新甲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私下议和,不过是当了崇祯帝的替罪羊罢了。

    如今,这撤边宁远,百余里地拱手与人,谁又会是下一个“陈新甲”那,众人想到这不觉不寒而栗,不敢作声。巫医觉醒http://www.mibaoge.com/0_2/  首发起点中文,作者:一代仙侠,笔趣阁正在更新中,欢迎阅读。

(https://www.mbaoge.cc/2_2351/99518.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mbaoge.cc。手机版阅读网址:m.mbao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