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女生频道 > 辛亥革命 > 第七节 帝国的终结

第七节帝国的终结

        1912年,辛亥革命之火日盛,当年的1月11日,北洋军全体将领通电清政府,现值军情紧急,请求皇帝命令王公大臣捐献私财,毁家纾难,共济时艰。这是袁世凯压制满族主战派的一个手段,满族王公大臣气势汹汹,天天叫嚷南征戡乱,但是要他们出钱筹饷,一个个就噤若寒蝉了,主战高调一下子就压了下去。

        同时袁世凯派人四处散布谣言,把革命党人说成三头六臂,凶神恶煞,他们已经派人钻进北京城里来,布下天罗地网,一旦发生暴动,主战派谁也休想活命,更加把那些主战派吓得不敢开口了。

        到了1月12日,袁世凯终于把牌摊了出来,他指使奕劻在宫廷会议上,提出了皇帝退位和民国政府优待清室条例,大多数王公哑口无言,但是以良弼为首的少年亲贵却坚决反对,会议意见分歧严重,不欢而散。

        四天之后,袁世凯粉墨登场,亲自出马了,他上奏隆裕太后说“自古无不亡之国”,接着劝诱道,今天大清皇帝退位,仍能保持尊号,享受岁费,这是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创举啊。

        谁知当天上午,袁世凯退朝回家,路过丁家街三义茶馆门口,突然一颗炸弹从茶馆楼上扔了下来,马车慌忙疾驶而过,刚刚走到祥宜坊酒楼门口,又一颗炸弹从酒楼飞了出来,一声巨响,袁世凯的随从们死伤一片,袁世凯本人却安然无恙。

        行刺的人是同盟会会员和其他革命团体成员,他们认为袁世凯一日不除,民主共和一日不能实现,他们的行动是自发的,同盟会组织并不知情,结果十人被捕,三人被判处死刑,袁世凯却毫发未损,安然无恙。

        从这天起,袁世凯称病不朝,却让他的亲信赵秉钧、胡惟德、梁士诒代他逼宫,逼迫清帝退位。满族的王公大臣载沣、奕劻等主张或者是被迫同意退位,但是以溥伟、良弼为首的青年亲贵,结成了一个以保全皇位为宗旨的“宗社党”,坚决反对退位。

        清帝退位是袁世凯当总统的先决条件,没想到却受到了宗社党的阻挠,袁世凯不仅忧心如焚,他一直避免采取强硬手段逼宫登基,夺天下于孤儿寡妇之手,背上千秋万世的骂名。于是他让长子袁克定,去请汪精卫帮忙。

        袁克定把宗社党阻挠清帝退位的内幕,告诉了汪精卫,指出“杀一人而全局可定”,汪精卫经过一番策划,刺杀任务落到了老同盟会会员彭家珍的头上。

        紫禁城太庙正殿门口,良弼、溥伟、铁良、善耆等身着朝服的皇亲王公们正愤怒激动地大声咒骂着。

        “袁世凯是个什么东西?勾结党人逼皇上退位,真亏他有脸提这什么优待条件!”醇亲王载沣破口大骂道。

        良弼愤然道:“皇上一旦退位,大清就算亡了,亡国之君还向谁去要优待?!”

        “我看是优待他袁世凯吧!”溥伟脸色铁青,张嘴就骂,“这个两面三刀的狗奴才,为了自己得好处,连主子爷都卖了,真该剥了他的皮!”

        善耆摇头叹息道:“想当年,他爷爷袁甲三是个对大清忠贞不二的忠臣,真是没有想到袁家居然养出了这么个忤逆不孝的子孙!”

        载沣叹息道:“我早说过此人不可用,有王莽篡位野心。可叹无人信我……”

        良弼忽然振奋精神道:“大清,绝不能毁于袁世凯之手!有我等爱新觉罗子孙在,大清就绝不会倒,更不会亡!”

        铁良闻言也道:“良弼所言,大长我志气,不如咱们把北京的八旗子弟召集起来,怎么着也能与他袁世凯较量一番。摄政王,你就吩咐吧。”

        载沣不禁有些心动,他沉吟片刻后,转身问道:“良弼,禁卫军这块儿,你还能调动多少人?”

        良弼却显得有些沮丧地道:“袁世凯已经把冯国璋调回来了,如今禁卫军已经彻底被他们掌控了。”

        载沣吃了一惊,忍不住吸了一口冷气:“看来他们早有谋划呀……可怜我等还被蒙在鼓里!”

        良弼握拳道:“只要太后不点头,皇上至死不退,天下还有得一拼。”

        太监小德张从正殿里走了出来:“各位王爷,太后有请。”

        众皇亲和王公大臣们跟着小德张来到了太庙正殿享堂,正殿上方,依序悬挂着清朝十一位皇帝的全身彩色画像,画像下摆放着皇帝的牌位,灯火通明,神圣庄严,一派皇家宗庙的气势。

        隆裕太后、溥仪、载沣等皇室宗亲依次跪在这些牌位前,行三拜九叩大礼。

        隆裕太后一改往昔上朝时的腔凋,声音异常洪亮:“列祖列宗在上,大清十二世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率宗亲跪拜先祖。自甲申年,世祖顺治皇帝入京,已有二百六十七年了。如今世道多变,民党猖獗,列强欺压,军人倒戈,国库空虚,战和难定……朝廷重起袁世凯已铸大错,如今他与党人媾和,逼皇上退位。退,优待皇上尊号仍存不废,岁贡白银四百万两;列祖列宗的宗庙陵寝,尚可永远奉祀。战,胜则皆好,败则优待全无,我辈性命固不足惜,但列祖列宗的宗庙陵寝将毁坏殆尽,我辈将成为爱新觉罗的罪人。是战,是退,殊难定夺。康熙爷、乾隆爷,你们的文治武功,威震四海,愿祖宗再发神威,庇护爱新觉罗氏子孙吧……”

        源自肺腑的呼唤,在神圣的皇家大殿里回响。

        四下静寂无声。

        小皇帝溥仪仰视诸位先皇,眼睛惊奇发亮,把自己皇袍前的玉珠甩动起来。

        良弼上前磕头请命:“列祖列宗在上,爱新觉罗不肖子孙良弼,愿请太后赏兵,集结在京八旗子弟,哪怕血染疆场,也誓要除奸保皇!”

        灵牌前,香烟袅袅不绝。

        祭完宗庙之后,良弼乘坐着马车,急匆匆地赶回位于北京西四北大街大红罗厂的府邸。良弼满脑子都是如何聚集在京八旗子弟,与袁世凯作殊死一搏的念头。踌躇满志的他刚从车厢里走出,却想不到有一个人已经在他的府邸门口等候多时了。

        夜色中,一个年轻的军人拎着皮包,跟上前来,远远地喊道:“良弼大人,请留步。”

        良弼不无警觉地问道:“你是谁?”

        那年轻的军人递上名片道:“我是奉天的彭家珍,大人不记得我了吗?”

        良弼看着名片,心中疑窦丛生,问道:“我以前好像没见过你?你来找我有什么事?”

        彭家珍微微一笑,双手作揖道:“良弼大人果然好眼力!我这次来找大人,是因为听说大人你反对共和,所以小的特来——索命!”

        良弼吃了一惊,喊道:“你是……”

        “革命党!”彭家珍大笑着向良弼扑了过去。

        良弼毕竟曾是禁卫军大臣,训练过新军,他的反应十分机敏,见彭家珍扑过来,抬腿就是一脚,将彭家珍踢开,然后转身迈上石阶。

        彭家珍猛地拉响身上的一颗炸弹。

        “轰!”

        一声巨响之中,两人同时倒地。

        彭家珍是四川成都金堂人。他的父亲彭世勋为清末秀才,曾赴日本,思想激进,主张实业救国。少年时代的彭家珍受父亲影响,接触到西方近代科学。

        1903年,彭家珍考入成都武备学堂,后因成绩优异被公派日本考察军事。留日期间加入同盟会。此后直到1910年初,彭家珍一直在清军担任下级官僚。1911年,他谋得天津兵站司令部副官长职位,到任之时,恰值武昌起义。10月,清廷从欧洲购得大批军火,经京奉路南运长江前线,他同二十镇驻滦州军官、党人施从云等联络,说服该镇统制张绍曾下令在军火过滦州时截留。彭家珍谋划用此批军火起事,可惜张绍曾旋被罢免,没有得手。后来,汪精卫邀集他与白逾桓等人,在天津成立同盟会京津支部,汪精卫任支部长,彭家珍任军事部长。此间,彭家珍拿出大量军用车票供京津党人使用,并挪用清廷的枪支、军马、钱粮支持革命。事泄后,他化名出走,为清陆军通缉,仍来往于京、津、奉、沪,积极联络党人。在上海,彭家珍得到孙中山接见,意气更加峥嵘。此时蜀军正在筹建,他可为蜀军副总司令,他却婉拒,仍回北方,谋划暗杀袁世凯、良弼及载泽等反对革命的头面人物。

        此时,清廷控制范围只有东三省、直隶、鲁、豫、甘肃、新疆八省,而民军所控制的则有十四省,约占三分之二。相比袁世凯训练有素的北洋军,南方民军较为松散无组织。南方若当真强攻北方,很难说鹿死谁手。从1911年11月开始的南北和谈,直至翌年1月,始终处于僵局。

        袁世凯、孙中山以外,另有第三股势力——以良弼等宗社党为实际魁首的清廷贵族,在奄奄一息中筹划最后一搏。

        宗社党的正式亮相是1912年1月12日,皇族良弼、溥伟、载涛、载泽、铁良等人以“君主立宪维持会”的名义发布宣言。宗社党成员大多胸前刺有二龙、满文姓名,在京津等地积极活动,企图赶走内阁总理袁世凯,与南方决一死战。良弼甚至许下三月内击败民军,否则斩首的豪言。

        在这种情势下,刺杀袁世凯、良弼等人成为京津同盟会的首要目标。1月16日,同盟会会员行刺袁世凯,却未能得手。袁世凯遇刺后遁入府内,深居不出。

        袁世凯深居不出,良弼遂成为北方党人的第一眼中钉。良弼幼年在成都生长(跟彭家珍还算半个老乡),曾留日学习军政,有才气,有大志,自负韬略,被看成旗人中“崭新的军事人才”,并参与清末振武图强的系列活动,如改军制、练新军、立军学等。

        总之,良弼算是清廷宗室最后一个有肝胆的干将。除掉良弼,可以破宗社党,进而逼清帝退位,这是同盟会刺杀他的显见理由。

        烟尘散尽之后,良弼家的仆人才赶过来,扶起良弼,惊慌失措地呼喊着:“老爷,老爷……”

        良弼虽然受了伤,但却未致命,他微睁双眼,艰难地问道:“那刺客呢?”

        一个仆人道:“他已经被炸死了。”

        良弼挣扎着向彭家珍的尸体看了一眼,颇有感慨地道:“这位刺客,倒也算是一条好汉!我八旗子弟中若多些这样的好汉,又岂会被袁世凯来欺辱?唉,莫非是……天要灭我大清啊!”

        三日后,良弼吃了袁世凯心腹赵秉钧送来的中药,一命归西。

        良弼临死前说道:“我辈军人,死何足惜!我见朝廷无所为,故组织宗社党以图挽救。今我死,清室亦亡。刺我者,真知我者也!”



(https://www.mbaoge.cc/31_31679/42458086.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mbaoge.cc。手机版阅读网址:m.mbao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