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唐:我和女帝斗智斗勇 > 第233章 大唐国训

大唐在谋划吐蕃,吐蕃同样在谋划大唐。

        李贤刚收到娄师德的计划,正在召开小长桌会议时又接到了娄师德的第二份急报。

        吐蕃使团到达河源,要进长安向大唐皇帝陛下求亲公主。

        李贤眉头一皱,将这道公文给五个宰相浏览。

        待五个宰相都看完,李贤缓缓道:“这件事,你们都议议!”

        “好事,真是天助大唐!”魏元忠率先称赞一句。

        接着说道:“西海正要布下口袋,只要咱们答应吐蕃和亲,这样一来筑城名正言顺。”

        “不错,西海岸一旦筑城成功,再打造一支西海水军,大唐将牢牢控制西海,再以此为根基进可攻退可守,游刃有余!”

        “如果吐蕃反对西海筑城,那么就失去了和亲的道义,要是出兵阻止筑城又落入圈套,这和亲完全是一箭双雕的事,简直是妙不可言。”

        “只是皇室没有成年的公主。”

        “诸王中选一个适龄未婚的郡主就可以了!”

        李贤听到五个宰相都赞同和亲,待五人几乎将这件事就这么确定的时候,问道:“你们可曾考虑过这个和亲公主的命运?”

        五个宰相一听,被李贤给问懵逼了,完全是一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模样。

        和亲有助于国运,这是皇族公主郡主的使命,就像文成公主那样,这没什么不好的。

        “陛下,您的意思是?”

        狄仁杰眉头一皱,他认为和亲有助于唐军在西海省站稳脚跟,能减少唐军伤亡减少物力财力,这没什么不好的。

        “这件事先就这样,你们回去再好好琢磨琢磨,在对吐蕃的策略上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臣等遵旨!”

        五个宰相退走,李贤还坐在原地。

        前世读史,李贤最讨厌的就是和亲了。

        一个国家,要靠牺牲一个女人去求得和平,那是多耻辱的事情。

        堂堂的唐军,要牺牲一个幼女子去取得获胜的机会,这对于军人而言,更是一份羞耻。

        文成公主出嫁,带去了多少书籍、匠人和先进的思想和生产资料,这直接间接地促使吐蕃变得强大。

        如果是处于弱势,处于亡国之时,和亲要是能获得喘息机会,那还说得过去。

        现在大唐强盛,和亲将百害而无一利.

        李贤是不可能答应吐蕃人和亲的。

        “高延福,你去工坊一趟办件事!”

        李贤交代了高延福一件事,后者听完领旨而去。

        吐蕃派来使团求亲公主一事,在长安传扬开去。

        对此,长安城的官民百姓都不以为意。

        前有文成公主和亲,这没什么大不了了。

        反正和亲的又不是我女儿,谁嫁到那蛮夷的地方,跟我又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唯有皇室公主郡主,特别是即将成年而又没有婚配的人,更是吓得面色惨白。

        大唐强盛长安繁华,锦衣玉食的皇族女儿,没有谁愿意嫁到那高原去。

        可她们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只能暗自烧香拜佛,祈求满天神佛保佑这个人不是我!

        明珠公主正跟一群小姐妹在开茶话会,听到这个消息也不免惊得小脸煞白。

        万一吐蕃人指定要娶她,那可怎么办啊?

        “明珠你离出嫁年龄还早呢,不要害怕啦!”

        “就是,陛下那么喜爱你,肯定不舍得让你去和亲的。”

        “可不是,要是真的和亲,李丽才危险呢!”

        柳七娘等闺蜜们纷纷安慰明珠公主,而后将目光看向李丽。

        李丽早已经吓得脸色煞白,浑身发抖。

        李丽比明珠公主还大上一些,如果真要和亲,肯定是她替代明珠去的,这点毋庸置疑。

        除非能找到更适合的皇族女子。

        “唉!”柳七娘岔开话题,悠悠地道:“我们又何尝对自己的婚姻能做主呢!”

        皇室女人对自己的婚姻无法做主,世家大族的女人又何尝不是如何?

        “不行,我得回去找父皇,这辈子绝对不能和亲,也不要嫁给我不喜欢的人!”

        明珠公主再也坐不住了,急匆匆地就要回宫去。

        “明珠,也替我求求情啊!”

        李丽连忙冲着明珠公主的背影大喊。

        “唉,李丽,你现在属于旁系了,跟你一样的人那么多,你这一下子岂不是让陛下就此注意到你了?”

        狄梅梅补刀的话,把李丽更吓得够呛,急忙追了上去喊道:“明珠,千万不要向陛下提起我。”

        “要提,你就提李纯。”

        李纯是李丽的堂妹,一向跟她不对付。

        狄梅梅听到这话,说道:“看来,又要再次开除李丽了。”

        “那就开除吧!”柳七娘等女孩子纷纷点头同意。

        小棉袄哭哭啼啼地跑来死也不和亲,直到李贤再三保证,这才破涕为笑。

        在老爹的脸上亲了好几口,小棉袄这才蹦蹦跳跳地去玩了。

        如此娇嫩的小花骨朵儿,怎么可能去和亲,又怎么舍得?

        纵观历史上的整个大唐,起码有两位数的和亲公主。

        李贤认为,和亲就到此为止,只要他还是皇帝,就绝对不会有和亲这种事发生。

        ……

        吐蕃使团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长安城。

        “本官鸿胪寺少卿乔绍庭奉旨前来迎接吐蕃使节,贵使一路辛苦!”

        鸿胪寺少卿乔绍庭迎接在城外!

        虽说两国还处在交战状态,可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礼仪是礼仪,礼不可废。

        “吐蕃使团令使鸠摩可见过乔少卿!”

        吐蕃使团的团长鸠摩可,年过五旬很有精神头,一双眼睛闪烁着睿智的光芒,不愧是吐蕃有名的智者。

        “鸠摩使节请前往驿馆暂作歇息,晚上鸿胪寺举办宴席,为使节团接风洗尘。”

        “有劳乔少卿了!”鸠摩可问道:“敢问乔少卿,大唐皇帝陛下何时能召见外臣?”

        “等待陛下旨意便是!”

        乔绍庭将吐蕃使节团送入专门接待外藩驿馆,叮嘱驿丞好生照料,就离开了驿馆返回鸿胪寺。

        驿馆外面,比往常多了一些不起眼的人。

        “陛下,吐蕃人除了和亲外,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希望我们能退出西海,回到河源防线。”

        “呵呵!”李贤冷笑道:“脸真大!”

        鸿胪寺卿苏宇问道:“臣敢问陛下,何时接见吐蕃使团。”

        “明日辰时,你让吐蕃使团到朱雀门!”

        “是,臣这就去通知!”

        苏宇退去。

        “富贵,传旨,明日辰时,所有群臣齐聚朱雀门。”

        “老奴遵旨!”

        紫薇城是宫城,南面是皇城,朱雀门是皇城南门,朱雀门正对朱雀大街,南北走向的朱雀大街将整个长安城分为东西两半。

        西边长安县,东边万年县。

        才卯时三刻,文武群臣和吐蕃使节团都已经来到朱雀门外。

        人们赫然发现,朱雀门的左边多了一个一人多高的石碑,石碑的正面用一块红绸覆盖,看不清石碑上的字。

        这让众人不解。

        陛下在此召集群臣和吐蕃使节,难道就为了这块石碑?

        石碑上会刻什么字?

        众臣不解!

        但也知道,这么兴师动众地将石碑竖立在这里,事情肯定小不了。

        吐蕃使节对此更是一头雾水,鸠摩可更是隐约感到有些不安,他感觉这块石碑对吐蕃可能不利。

        “乔少卿,您可知这石碑上刻着何字?”

        鸠摩可不好去问其余人,于是就开口问带他们来的鸿胪寺少卿乔绍庭。

        “陛下此举自有深意,不是我等所能揣摩得到的!”

        别说乔少卿不知道了,就算是知道了,也不可能会告诉鸠摩可。

        “相公可知这石碑上会刻上什么字?”

        也有不少大臣实在是忍不住,就挪步去问宰相们。

        “到时就知道了!”

        宰相们同样不知道这石碑上会刻什么字,实在是这件事陛下没有跟他们说过半个字。

        石碑什么时候竖立在这里,他们也一样一头雾水。

        陛下这是葫芦里卖什么药?

        所有人都一脸懵逼,都心如猫抓,都迫切地想知道这石碑上会刻着什么字。

        “韩王来了!”

        “鲁王来了!”

        “霍王来了!”

        在京的皇室诸王来了。

        “赵王来了!”

        “魏王来了!”

        李显和李旦也来了。

        不但这些王爷来了,他们的儿子们也都来了!

        这些被传旨来到这里的李氏诸王,望着石碑,又见众臣也都是一脸懵逼,就更是一头雾水了。

        “齐王到!”

        “太子殿下到!”

        太子李曜和齐王李煦都来了。

        “参见太子殿下!”

        “众卿免礼!”

        太子是储君,肯定要大礼参拜。

        众臣看太子也是一脸懵逼,就知道这件事太子也是不知道的。

        这让众王公大臣更是心如猫抓。

        “陛下驾到!”

        李贤终于来了!

        “臣等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王公大臣齐刷刷地跪下来,山呼万岁。

        场面非常壮观。

        吐蕃使节见之脸色微变,原本他们不想跪,但看到只是晚了一些,就感到到怒目的目光。

        鸠摩可的脑子只转了半圈,就跪了下来,身后的使节团成员本就有些摇摇欲坠,见鸠摩可跪了,那还不赶紧跟着跪了下来。

        李贤走到朱雀门的门口正中,挥手道:“众卿平身!”

        “谢陛下!”

        众王公大臣皆从地上爬了起来,一排排的站好。

        李贤的目光扫视过眼前的数百王公贵族文武百官,也不废话直接说道:

        “朕召集你们来到这里,就是要宣布我大唐的国训,更是李氏皇族的家训。”

        “这条家国之训,就刻在这块石碑上!”李贤手指盖着红绸的大石碑。

        这让数百王公贵族文武百官和吐蕃使节团,更是心如猫抓。

        “李曜!”

        李曜一听,忙上前几步躬身道:“儿臣在!”

        “将红绸拉开,大声读出石碑上面刻的家训。”

        “儿臣遵旨!”

        李曜心中一凛,走过去抓住红绸,在众目睽睽之下扯下了红绸。

        随着红绸飘落,石碑上刻着的巨大红字也显露在众人的眼前。

        “不称臣、不割土、不纳贡、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李曜朗声读出石碑上的字,这一刻,他满腔的热血因为这二十二个字瞬间变得沸腾起来。

        变得热血激昂,胸中更是豪情万丈。

        “你,可记住了?”李贤盯着李曜。

        李曜猛地跪了下来,大声道:“儿臣谨记在心,绝不敢忘!”

        “李氏子孙,大声读三遍李氏皇族家训!”李贤猛地断喝。

        李曜、李煦、李显、李旦、李重润、李隆基、李元嘉、李元轨等所有在场的李氏皇族,皆大声地读了三遍。

        “不称臣、不割土、不纳贡、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他们的声音一遍比一遍激昂,一遍比一遍热血沸腾。

        “尔等可记住了?”李贤朝着李氏皇族大声喝道。

        “臣等谨记在心,绝不敢忘!”

        李氏皇族跪地大声应道。

        “众臣,念三遍!”李贤的手指向文武百官。

        “不称臣、不割土、不纳贡、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数百文武百官大声疾呼!

        三遍念完,他们个个脸色潮红。

        大唐就应该如此霸气,大唐的热血男儿更该如此硬气。

        去他妈的和亲。

        “尔等可记住了?”李贤霸气尽显!

        “臣等谨记在心,绝不敢忘!”

        群臣齐声大呼!

        “不称臣、不割土、不纳贡、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这股浪潮,是长安官民百姓传来的。

        一时间,响彻在长安上空的,是大唐皇族的决心,更是大唐人民的决心。

        鸠摩可等吐蕃使节面色煞白。

        鸠摩可更是身形摇摇欲坠,他知道,这回不但和谈完全泡汤,吐蕃将面临巨大的危机。

        不止是吐蕃,大唐的四周诸胡,都将面临唐骑的践踏!

        唐人的野心之大令人惊惧,唐人的决心之强令人胆寒。

        必须得改变策略,否则吐蕃接下来的日子绝对不好过了!

        吐蕃智者鸠摩可处在大唐全城官民百姓的汹涌浪潮中摇摇欲坠。

        同样处于浪潮中的韩浩,同样脸色惨白!

        韩浩离开漠北进入大唐国土,虽是故土重游,可他信念坚定,那就是竭尽全力助力骨咄禄立国。

        即使现在局势对突厥人不利,可韩浩还是很有信心的。

        从古到今,中原王朝从来没有真正统治过漠北,再不济,骨咄禄偏居漠北称霸,韩浩也能享受一生的荣华富贵。

        当正月里的行省制颁布,北海省的辖区确立,龙城成为了北海省的治所,这让身在长安城的韩浩感到胆颤心惊。

        了解越多,越是心惊。

        就在韩浩打算返回乌德鞯山时,得知吐蕃使节将会来到长安,于是就决定看看吐蕃和大唐会达成什么协议。

        现在,满城官民百姓表达了他们的立场。

        “唯有周边各国精诚合作,才能抵抗唐国!”

        韩浩握紧了拳头!

(https://www.mbaoge.cc/53_53348/39381267.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mbaoge.cc。手机版阅读网址:m.mbaoge.cc